編者按:濟寧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作昌同志2021年4月14日應邀在濟寧市讀書協會演講。演講內容根據錄音整理出文字稿后,作者本人作了較多修改和補充。由于全文較長(2.2萬余字),現分三期刊出,以饗讀者。以下是第三期。
文化的河流
(濟寧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張作昌)
三、東西方文化的簡單比較
這個世界上有多種文化類型,中國是東亞文化的核心,輻射到日韓東南亞。我們說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歐美文化,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文化類型,比如說伊斯蘭、俄羅斯、南美、非洲等等,我們這里主要是作中華文化和歐美文化的比較。
年齡稍微大點的同志,可能還記得1989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專題片叫《河殤》,核心思想是中華文明是一種黃色文明、封閉的文明,因而也是一種落后的文明,必須向藍色文明即海洋文明學習,中國只有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全盤西化才有未來。那時候改革開放時間還不太長,我們還很落后,對西方文明的認識遠不如現在深刻,中西文明激烈碰撞,有些人就被撞暈了,以致迷失了方向。
(一)西方文化的源流
現在的歐美文化的源頭在哪里呢?在古希臘。盡管古希臘和歐洲既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地理上離得也不近,但今天的歐美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好學生。古希臘文明并不是原生文明,而是融合了古巴比倫、古蘇美爾文明,以及古埃及、古印度文明融合在一起產生的一個次生文明,但是它達到了非常高的文明程度。
它的基礎有兩個,一個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一個是歐吉里德的幾何,他從這兩個東西出發,然后生發出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那里的先哲們“學以致知”,并非“學以致用”,所以雖然在哲學、藝術、科學上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但主要是理論成果,沒怎么體現在應用層面。
在七世紀大約相當于中國的唐朝的時候,默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采用政教合一的形式迅速強大起來,一路攻城掠地,地盤不斷擴大,也不斷強盛,于是就開展了所謂的“百年譯經運動”,用一兩百年的時間把古希臘的這些科學、文化、哲學著作翻譯成了阿拉伯文。
現在阿拉伯世界并不先進,但是當年它非常發達,它的擴張引起了基督教世界的恐懼?;浇淌澜缇褪乾F在的歐洲,當時的歐洲還沒有國家的概念,就是很多的封建領主和教會共同控制的一個散裝的大陸。歐洲南部最早有羅馬帝國和羅馬共和國,是在亞平寧半島附近,就是現在的意大利,那里是拉丁人。拉丁人的北邊是現在的德國、法國那一塊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比拉丁人要低一大截,非常原始落后。再往北就是現在的北歐以及英國,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比日耳曼人還要落后。
羅馬帝國不斷擴張,分成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在是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大約相當于我們南北朝那個時代,被北方野蠻的日耳曼人給消滅了,這個文明就基本滅絕了,然后歐洲進入了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
基督教是在東羅馬的巴勒斯坦地區產生的,它是一神教,原來那些歐洲落后的地方都是多神教,一神教和多神教相比有巨大的優勢,很快就把那些多神教就全部打敗了,于是整個歐洲地區都信奉一神教,就是基督教。
阿拉伯人在擴張的過程當中不斷攻城掠地,甚至占領了地中海的西側伊比利亞半島,現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于是在歐洲的基督教世界產生了很大的恐慌?;浇痰慕袒示吞栒倜癖娺M行東征,因為每個人身上掛一個十字標記,所以史稱“十字軍東征”。教皇承諾東征的人搶到的財富就是自己的,于是大量的窮人背著背包就開始往東打,打阿拉伯人。這個運動持續了有200年左右。在這個過程當中,東征軍把阿拉伯人經過“譯經運動”翻譯的古希臘的這些典籍運到了歐洲,歐洲的那些精英們一看這么多的好東西,于是就把他們翻譯成了拉丁文。也就是古希臘的文明成果,經由阿拉伯轉到了歐洲,文明的火種就在歐洲保存下來了。從此以后,阿拉伯世界也沒落了。
這個時候蒙古人適時地出現,蒙古人在把南宋滅掉以后,開始西征,滅掉了一大批阿拉伯文明。多虧了十字軍東征把這些文明成果轉移到了歐洲。但是歐洲人拿到成果以后,并沒有變成現實的生產力。
后來在西亞中東地區,又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帝國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歐洲人光想和中國、印度做生意,因為通過古絲綢之路他們知道東方的中國非常發達,他們的祖先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做生意獲得了財富,但是中間有一個奧斯曼帝國在中間擋著。奧斯曼就說你做生意可以,我得收一部分稅,歐洲人不想讓中間商賺差價,于是尋找通往東方的新的道路。
這個時候航海技術逐漸成熟,歐洲人從古希臘的文獻里邊知道地球是圓的,于是一些偉大的航海家出現了,達伽馬、麥哲倫、哥倫布他們開始環球航行尋找通往中國和印度的道路。1492年,哥倫布到了美洲,以為到了印度,就把那個地方叫印第安。大航海以后,他們發現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等地都很落后,于是開始殖民,對殖民地的人民進行屠殺、奴役和剝削,然后把那里當作原料的來源地,建立了全球貿易網絡,開啟了全球化時代。
從大航海開始,全球貿易、殖民統治、販賣黑奴都來了,殖民地人民過著悲慘的生活,大量的財富集中到歐洲?,F在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那時世界的時代主題就是“殖民與擴張”?,F在有些人到了歐洲看到他們很發達,就很羨慕,其實那些繁榮富貴都是建立在全球不知道有多少殖民地人民被奴役、被剝削、被殘害的基礎上,他們才攫取了天量財富。錢多了除了享受之外干什么?搞科研。因為航海跟陸地打仗不一樣,當年陸地打仗不需要太多科學技術,航海不行,航海要有天文,你要懂方位,需要有科技做支撐。
于是那些歐洲的貴族們養了一大批科學家給他們做研究,怎么才能讓這個航向更準,更安全更穩定,然后槍炮怎么能打的更遠,化學成份怎么配,子彈打出去之后走什么樣的彈道曲線?這個時候古希臘的科學和實用開始結合產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開啟了科技革命,但盡管這樣,依然沒有催生出工業革命。
歐洲先后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這些其實都是為了讓人們從宗教枷鎖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我們曾經也熱情的謳歌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人性,其實我們中國人性一開始就是解放的,完全世俗化的,但是歐洲人不一樣,千百年以來都是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宗教裁判所甚至比國王的權力都大,可以有司法權,可以處死人——布魯諾就是被宗教裁判所燒死的。歐洲社會隨著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逐漸的由宗教化向世俗化演變,同時全球的殖民地被基本瓜分完畢之后,歐洲的宗主國開始內卷,法國、德國、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開始相互打仗。歐洲大陸幾乎天天在打仗,如果一個國家整天戰火紛飛,想長足發展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一個地方,有那些科技成果,同時他自己的土地上沒有戰爭,手工業基礎沒有受到破壞,這個國家就是英國。因為英國是島國,它避開了歐洲大陸的戰亂。于是先進的科技成果有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后的人性解放有了,農業手工業基礎沒有受到破壞,然后它又有全球的殖民網絡,有完整產業鏈,于是偉大的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從此改變了世界面貌。
1776年瓦特發明了實用的蒸汽機,開啟了機械化時代;這一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發表,奠定了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這一年美國的《獨立宣言》發表,奠定了美國的立國原則。整個世界從此開始發生了巨變,進入了偉大的工業時代。
(二)中西方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地形氣候多樣,同時也是一個較封閉的地理環境。中華文明核心區,主要在黃河和長江流域,西邊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西邊是帕米爾高原,就是蔥嶺,再西邊就是伊朗高原,全是大山,和西邊基本上是隔絕的,中間雖然也有來往,比如張騫出使西域,唐朝的時候和阿拉伯打仗,包括絲綢之路,但這些人員往來都很費勁,成本非常高。北邊是沙漠,東邊、南邊就是大洋,大海在古代就是天然的屏障,于是中華文明就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發出來,這是中國的地理環境。古希臘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半島以及附近的眾多小島,地中海的面積足夠大,和外界有聯系,但又不全是開放的,東邊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黑海相連,西邊有直布羅陀海峽和大西洋相連,中間有大量的島嶼半島,洋流比較穩定,沒有太大的風浪。即使生產力不很發達的時候,舟楫也能夠通過。再加上古希臘非常貧瘠,山多地少,產出不夠豐富,不交換就得餓死,這種地理環境就決定了其生產方式,一開始就是有商業文明在里面。古希臘有很多的城邦,所謂的城邦就相當于咱現在一個大村或者一個鄉鎮那么大,就是幾千人到幾萬人的規模,人再多就得遷走,否則養不起。這種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決定了它無法孕育出一個強大的集權政治體系,事實上其利益格局也是多元分散的,最終決定了其分權制衡的民主政治架構。這種民主體制對地中海沿岸的以貿易和海外殖民為主要特征的海洋國家來說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有些人說成是人類的普世價值,甚至鼓吹中國也應實行,則是完全不了解其內在邏輯。事實上,以“一人一票”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是他們發達以后才采用的制度,在他們崛起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采用了集權體制。
中國因為是大陸文明、農耕文明,所謂“耕讀傳家”、“晴耕雨讀”,是固定在土地上,于是家庭關系就變得特別重要。家庭既是一個生產單元,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管理單元。歷代都設什么里長、亭長,什么保甲,幾戶為一個什么組織,幾十戶為一個什么組織,都用這個辦法來管理和控制。
于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注重家庭倫理和孝道。你和外國人講孝道,他根本就聽不懂,祖上就沒這個觀念,他們自古就在海上漂泊,家庭觀念很淡薄。地理環境決定了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組織形式和文化觀念。
(三)中西文化的主要區別
世俗社會與宗教社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俗社會,孔子說“不知生安知死”,人活著的事情還沒弄明白呢,我也不去探究人死了之后會怎么樣,“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也有宗教,廟里也有人燒香磕頭,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度其實就是有一搭沒一搭,有一句話叫信則有不信則無。中國人對宗教其實采取了一種實用主義態度,去廟里燒香就像上別人家串門。要么是去求雨,現在有天氣預報了都不用求雨了,過去求子現在也都上醫院了,然后就求平安、保幸福、保健康、升官發財什么的,然后捐點錢?,F在的佛教與其說是一種宗教,倒不如說是一種哲學思想、處事觀念和生活態度更為確切。
所以中國是一個比較徹底的世俗社會,盡管也有宗教,但在社會生活中占的分量很小。西方盡管現在已經大大的世俗化了,但是他的宗教色彩依然很濃,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手要按到圣經上,你宣誓就職你說你未來4年你想怎么干,那圣經都是2000年前的事,你跟他有什么關系,但是他們都很虔誠,一臉的嚴肅,我們看著特朗普宣誓就覺得好笑。但是他有宗教傳統,宗教從一開始完全控制社會,教高于政,教會的權力比政府都大,后來有的政教合一,再后來是政高于教逐漸的世俗化。將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肯定是完全非宗教化。當然宗教還會存在相當的歷史時期,到哪一天消失誰都說不準。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中國古代在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領先西方兩千年,在技術方面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如“四大發明”也長期領先于西方。但中國古代一是重文輕理,這從存續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的內容就一目了然,“君子不器”,跟生產率的提高、技術的進步有關的議題幾乎從沒進入過最高決策層的視野,從事工程技術的人社會地位也很低。二是有技術沒科學,技術成果都是大量實踐經驗的總結,沒有進一步的往理論延伸上升到理性思維、抽象思維,比如火藥,火藥爆炸根本的原理是不同的化學元素在一定條件的化學反應,指南針背后的原理是磁體切割磁力線所產生的力的作用。
西方人的科學思想當然也不是原生的,是學的古希臘,但他們學的很到位、很徹底,并且大大擴展了古希臘的科技成果?,F存的所謂的亞里士多德全集有三百萬字,可以肯定其中的絕大部分是后來的偽作。但不管怎樣,在這樣的過程中,西方人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精神得以煉就。
中國人以明朝后期的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為標志,也開始大量學習西方科技,本來假以時日以中國人的聰明勤奮和南方先進發達的手工業體系在中國爆發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也是可以期待的,但這一過程被明清換代帶來的大屠殺、大破壞所中斷??萍际飞嫌袀€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很多人從各個角度試圖回答,其實很簡單,這就是答案。
群體認同與個人本位。中國人比較隨大流,我們單位弄了一個創新的辦法,讓領導看看,領導說人家外地都是怎么做的,有這樣的做法嗎?沒有,沒有咱也別弄了,從眾心理較強。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群體里邊,我們都希望按照群體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觀念去生活去辦事。西方人崇尚自由,比較獨立,不太在意同樣的事情別人會怎么想、怎么做,別人對自己怎么看。這次新冠疫情之下中西方民眾的不同表現徹底地體現了這一點。
整體觀與注重細節。中國人擅長從整體上看待問題,西方人更注重細節。
比如說中醫和西醫。我多年前看過一篇文章是原衛生部部長陳竺先生寫的,他說中醫看到的是模糊的整體,辯癥施治、陰陽平衡,西醫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X光、CT、B超等,將來的方向是把中西醫結合起來,這樣能夠看到清晰的整體,讓人類的健康達到一個新的層次。中醫和西醫是分別從中西方哲學觀點中生發出的技術領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中國人擅長宏觀思維,比較關注宏大的主題。有的人很有愛國心,喜歡談中美關系和國際政治,但在具體工作中糊糊弄弄。在中國歷史上匠人的地位一直都很低,技術方面的著作在出版物種所占比例也極小,我們現在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追求細節?就是要補短板。我們要向德國學習,德國制造一直享譽全球,包括日本做得也不錯。我們的優點不能抹殺,我們的不足也不應掩蓋。
等級秩序與自由平等。中國人講究等級,注重秩序。在吃飯的時候誰當主陪,誰當主賓,工作生活中的長幼尊卑都馬虎不得。西方人更崇尚自由,法不禁止即自由,等級當然也有,但等級觀念要弱得多。
定性與定量。中國人擅長定性,西方人擅長定量??次覀兊牟俗V,加鹽少許,加油適量,少許是多少?適量是什么量?沒說。到了西方人廚房里,就像到了化學實驗室一樣,溫度計、燒杯、量筒、天平都有??系禄湲攧跒槭裁茨馨堰B鎖店開遍全球?中國的飯菜到了哪個國家都說好吃,但是沒有一個中國餐館能實現全球連鎖,為什么呢?沒有標準化。西方的都是標準化,油是多少度,要炸幾秒鐘,既有溫度計又秒表,所以就容易實現標準化。中國人做飯是藝術創作,需要發揮才情,當然不能量化;西方人做飯是生產產品,應控制標準、必須嚴格流程。
寫意與寫實。在藝術領域,中西方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寫意與寫實。西方的油畫強調光影,講究透視、立體;中國的水墨畫注重線條,追求意境、格調。西方的繪畫有雕塑化傾向,有空間體積感,給人以震撼;中國的繪畫有詩歌化傾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給人以想象。西方古典音樂深刻而嚴肅,往往音色明快、氣魄宏大;中國傳統音樂婉轉而幽深,往往曲調纏綿、韻味悠長。歐洲的城堡,就像油畫,厚重而精細;中國江南的亭閣,就像水墨,飄逸又朦朧。西方的建筑多對稱、重規矩,哥特式建筑直指天空,使人震撼;中國古代建筑講究天人合一、采光透氣,與自然和諧,讓人舒適。西方的園林直白對稱、整齊精細、一覽無遺;中國的園林虛實相生、移步換景、別有洞天。
理治與法治。中國人尚理,凡事講理,我們祖上說這個人吃官司了,就覺得丟人。如果要到法院起訴,一般是實在沒法了,才走那一步。
外國人不那樣。有一次我和多年在國外生活的一個人聊天,我說你說澳大利亞這好那好,你跟我說說它哪里不好,他說有兩點不好,一是老人很可憐,孩子都不在身邊,甚至多少年見不到,老年以后都非常孤獨,第二個不好的地方,是整天打官司,打不完的官司,一點事就上法院。中國人也有法律,歷代都有法律,但是中國人首先講情理,然后再講法律,也就是中國人以理為先,先理后法,西方正好反過來。美國光是打官司產生的GDP就占了其GDP的相當一部分。當然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但中國人先理后法的文化傳統沒有變。
我簡單的從八個方面說了一下中西文化在我們生活當中的不同表現,不知道能不能抓到根本,肯定不全面,這也是我個人的理解。
四、堅定文化自信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一)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另外三個文明都已經斷絕了,在兩河流域,美索布達米亞平原,現在伊拉克人和蘇美爾人、古巴比倫人沒有什么關系了,在埃及已經找不到法老的后裔,現在的印度和古印度基本上也沒什么關聯。
印度是個半島,北邊是高原,但是它在西北角有一小塊能進出的通道,歷史上雅利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走了又來、來了又走,印度是佛教發源地,玄奘、法顯都是歷經千山萬水、千辛萬苦才到那里取經。印度現在的佛教是從外面倒傳過去的,印度本土已經失傳了。只有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今天的中國人仍在使用三千年前的文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話,正是兩千多年前先哲們的語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
為什么中國沒有中斷呢?中國太大、人太多。如果一般體量的國家就清朝入關,包括蒙古人進來的時候早就滅絕了。當然中華文明在這里邊也有很多損失,包括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朝修前朝的歷史,把前朝的歷史不利于自己的這些東西全部毀滅,清朝就沒少干這事,包括由于戰爭,由于自然災害,由于人為的破壞,文明成果一大批都沒有了,但是火種一直保留下來,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二)文化自信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一直使用到今天,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可以說輝煌燦爛,博大精深,在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幾乎所有的文化領域都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杰出成就,僅在文學方面,詩詞曲賦、散文小說就浩如煙海,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能得其萬一。中國的書法、繪畫、戲曲、建筑、服飾、中醫養生、武術健身、烹飪美食等等元素更成了享譽世界的中國文化品牌。中華大地上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無法勝數。
在這些豐富浩瀚的文化遺產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崇德向善等歷來是主題、主流,家國情懷、天下蒼生、好學上進、匡扶正義、崇德修身、寄情山水、贊美家鄉、歌頌英雄、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等比比皆是,這都是我們民族性格的寫照,也是中華民族最基礎、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有資格自信,那一定是我們中國。
(三)批判地繼承
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確實也有一些不好的東西,比如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纏足、納妾、等級觀念、愚忠愚孝等等。我剛看見一篇文章“天下沒有不對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兒女”,這就是愚孝?,F在還有在大街上畫著二十四孝,其中一個叫郭巨埋兒,為了孝順母親要把兒子埋掉。這些東西現在正在打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旗號,沉渣泛起、死灰復燃,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歷經兩千五六百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每一個歷史時期又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面貌。早期的儒家主要是看到禮崩樂壞,各國間攻伐不止、民生涂炭,提出了以“仁”和“禮”為核心的社會治理理念和人際關系原則。儒家文化到漢代受到重視,唐代以后逐漸占據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逐漸變成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南宋以后不斷僵化逐漸變質。
儒家文化就像一條大河,從雪山下的一條條小溪,匯聚成了清澈的洪流,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但后來逐漸被污染,泥沙俱下、良莠混雜。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飽受屈辱,一部分人就歸咎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此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的崛起,傳統文化開始回歸,同時,沒有被清算的腐朽沒落思想也披著傳統文化的外衣登堂入室、大行其道。
毛澤東和習近平同志對此都有經典的論述,即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實行“揚棄”??上г谶@方面我們做的還不夠。在肯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還應指出傳統文化中的消極腐敗內容每天都在影響著社會,影響著青少年。優秀文化是在和腐朽文化比較中而顯現和存在的,沒有對文化糟粕的揭露和批判,就談不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首先分清傳統文化中哪些是優秀的,哪些是不優秀的,哪些是腐朽沒落甚至反動的。
現在還有一種排斥外來文化的傾向,認為中華文化完美無缺、可以包打天下,中國的崛起,就靠傳統文化就行,根本不需要學習外來文化。
1840年我們被打敗的時候,中國人對傳統文化不掌握嗎?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掌握不如現在嗎?我們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我們現在國力這么強盛,是因為弘揚傳統文化才獲得的嗎?不是。各位,我們是掌握了西方科技,掌握了工業化的秘訣,有了強大的工業,有了市場經濟制度,才使我們的國力強大,才讓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工業和科技支撐了我們的國防,支撐了我們的經濟,甚至支撐了我們的文化。23位兩彈一星的功勛科學家,幾乎全部是歐美培養出來的。
還有人說西方國家也沒什么了不起,我們一千年前就會放氣火,你放氣火能放到月球上去嗎,你能把衛星帶上天嗎?不能對中國文化過分美化、人為拔高。
前段時間因為疫情關于中醫和西醫的話題又吵起來了。你要說看病難看病貴,西醫過度治療造成了一定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負擔過重,這是事實,但這不是西醫的錯,這是我們醫療制度的問題。西醫本身沒錯,中醫有它的長處,但是你不能說有中醫就排斥西醫。中醫現在叫傳統醫學,西醫叫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要結合起來。
所以我們既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又要吸收借鑒包括西方文明在內的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不能說我有傳統就排斥外來文化,也不能說我們改革開放我們要學習西方就丟掉自己優秀的東西,這都不對,我們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四)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
馬克思主義之于中國的重大意義自不待言。馬克思主義改造了中國,中國也改造了馬克思主義,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所產生出的巨大而磅礴的力量已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所證明。但這種結合主要是與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層面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和中國人的國民心理、行為習慣、社會關系的結合體現的還不充分。
實踐證明,任何一種外來文化,一旦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結合,必將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深遠的影響。佛教文化即是典型。其之所以能影響中國兩千年,之所以能影響從上層精英到普羅大眾,根本原因是與儒家文化進行了深度融合,產生了禪宗等眾多流派,形成了豐富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又通過眾多的寺院、僧人、典籍等各種載體加以傳播和鞏固。
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外來文化,我們應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相結合的研究。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相嫁接,推出一批理論成果,同時加大傳播力度,最終讓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從內心深處崇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自覺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作為每個人的自覺追求。同時讓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味道更濃,中國特色更亮,中國氣派更足,從而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一旦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會產生巨大的飛躍,這一主要由共產黨人掌握的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會一躍而成為全體中國人所掌握的先進的科學的理論,必將爆發出驚人的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中華文明牢牢站在世界文明之巔提供最為強大最為持久的動力。
(全文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