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濟寧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作昌同志2021年4月14日應邀在濟寧市讀書協會演講。演講內容根據錄音整理出文字稿后,作者本人作了較多修改和補充。由于全文較長(2.2萬余字),現分三期刊出,以饗讀者。以下是第二期。
文化的河流
(濟寧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張作昌)
(五)帝國時期的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把國家形態分為三類,一類叫古國,一類叫方國,一類叫帝國,從低到高。后來方國改成了王國,學界就都用古國、王國、帝國這樣的概念。
古國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說三星堆遺址就是古蜀國,良渚就是古良渚國,大家有到新疆去的,那里有樓蘭古國,這些古國當時有國家形態嗎?有,但是很初步,不太完善。后來大約到了夏商周時期,那時候就叫王國,最高掌權者都是王,或者叫什么公,商紂王、周文王、秦孝公、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還沒進入帝國時代。什么時候進入帝國時代呢?從秦朝開始,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帝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在那之前都叫封建時代,從那以后直到清末都叫帝國時代。
所謂封建這兩個字指的是分封建國的意思。過去生產力落后,交通不發達,國王能直接控制的土地有限,它的力量所能到達的范圍并不是很大,于是王就控制首都以及周邊一些地方。再遠怎么辦?封一些王,封的這些王,在其封地擁有自己的軍隊,有行政權力、稅收權利,所以國王對國家的控制力較弱,國家比較松散,也不穩定,這就叫封建時代。這個封建和我們今天說的反封建、這個人思想很封建意思有所不同,這一點需要注意。
秦朝享國15年,二世而亡,存國時間很短,但是它給中華民族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第一個就是郡縣制,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依然在實行郡縣制。和封建制不同,郡縣制是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行政區域,共36個郡,相當于36個省,郡的太守由皇帝任命,整個國家的行政權力都由皇帝、朝廷來行使。秦朝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了廣大的疆域,比如說越南北部都在秦國的統治之下,當時叫交趾郡。從首都咸陽往全國各主要行政區都修建了當時的高速公路——馳道,大大增強了帝國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
秦國還留下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統一的文字,在那之前諸侯國的文字都是不統一的,我們現在有人寫大篆,百壽圖、百福圖,一個壽字有100種寫法,為什么呢?各國文字不統一,現在就只有一種寫法。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車距、修筑了長城。統一的文字對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大一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紐帶作用,中國疆域廣大,民族眾多,方言無數,但文字一樣,交流就沒有障礙??唇裉斓臍W洲,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其實很多詞英法德文的拼法和發音都很相近,但歐洲大陸有幾十個國家。文字統一太重要了!
秦任用法家治國,國家很強大,但人民很痛苦,所以很快爆發了農民起義。
到了漢代。這是一個恢宏壯麗生機勃發的大一統帝國時代,讓中國人很驕傲,在漢代留下了大量文化成果。直到今天,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還叫漢族,我們的官方語言還叫漢語。
《史記》是第一部傳記體史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樂府詩歌,我們學過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都是代表。
和我們濟寧有關的漢碑漢畫。有句話叫“天下漢碑半濟寧”,也就是說中國的漢代碑刻大約有一半都在我們濟寧,比如說很有名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都在孔廟里。漢畫以嘉祥武氏祠為代表,非常精美。武氏祠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形象被聯合國和教科書所使用,雕刻非常精美,內容包羅萬象,是人類文化的寶庫。
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出現了曹操父子這樣的大文學家、政治家。兩晉很腐朽,大家都知道石崇王愷斗富,那時候生產力非常低,他家的好東西是千萬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民不聊生為代價的,所以才有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西晉統治非常腐朽,所以沒多長時間就滅亡了。到了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家族勢力很大。這時候出現了所謂的玄學,玄學是一個文化現象,但是他沒有多少進步的東西,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把玄學當成一個非常有內涵、非常有進步意義的這么一個思想文化形態來對待。
值得一提的是,書法達到了一個高峰,以王羲之為代表,王羲之父子、鐘繇、王珣等。直到今天我們學習書法的人都要追求魏晉風度,都要取法魏晉,都要上溯到魏晉,這樣你這個書法才叫有格調,有內涵。
南北朝時期,北方是都是少數民族掌握政權,鮮卑、匈奴、羯、氐、羌,所謂的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之后,中原的這些精英,官僚、知識分子、手工業者都跑到南方去了,史稱“衣冠南渡”。北方戰亂頻仍,少數民族掌權,但是在北魏出現了一個偉大的皇帝,就是孝文帝。孝文帝是鮮卑族,姓拓跋叫拓跋宏,他認為我們少數民族從祖上就沒什么文化,誰有文化?漢族人有文化,我們應該學習漢族的文化,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文化,你才能管理好這個國家。
于是他就策動了遷都,從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遷到了洛陽,不要再姓拓跋了,我們姓元,拓跋宏改為元宏,穿漢人的衣服,用漢人的文字,和漢人通婚,完全承襲了漢人的風俗。然后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雜交的東西總是有生命力。著名的《張猛龍碑》就是那個時代的書法杰作,被康有為先生譽為魏碑第一,就在孔廟里面。在我們濟寧有不少那個時代的碑刻,鄒城的四山摩崖都是,就是鐵山、岡山、葛山、尖山的摩崖。幾個月前我們在美術館搞了一個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非常轟動,四山摩崖刻石雍容大度、寬博典雅,看了之后確實非常震撼。
后來就到了隋朝了,隋時間也不長,享國37年,也是二世而亡,這么一個短的朝代,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了不起的東西。
一個是科舉。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精英分子進入到國家管理層,大大提升了國家管理的質量,讓中華帝國管理水平在全世界無與倫比。有人問原來都是怎么選拔官員的?在興科舉之前官員從哪里來?推薦,叫做舉孝廉,實行九品中正制。孝和廉都沒有客觀的標準,很容易人為操作,所以幾百年下來就形成了若干豪門世族。這個家族的人永遠在當官,別的家族的人永遠生活在底層。大家看三國,袁紹四世三公,也就是說他家四代都有人出任“三公”這種正國級的干部。
那么從隋后我們就考試,不管你的家庭出身。后來,唐代的武則天開始大力推動,武則天也是出于她個人掌權的需要,她本身就是平民出身,她要團結一批貧民出身的精英來對抗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一幫勛貴。于是在武則天的推動之下,科舉制度更加完善,客觀上推動了唐朝的繁榮。
二是隋代還建設了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開掘大運河。當然,我們濟寧的大運河不是隋代開掘的,是元代取直的,但是也是在隋代開掘運河的基礎上。一個科舉一個大運河都是留給我們今天的重要遺產,雖然科舉在1905年就廢除了,但是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現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頭。
隋煬帝并不像有人說的那么荒淫無度,而是才情四溢,雄才大略,之所以亡國很快,主要是他治國用力太猛的緣故。
歷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隋和秦,這兩個朝代都是存國時間很短,都是二世而亡,但是在他們的后面都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朝代。秦之后是漢,隋之后是唐。為什么會這樣?歷史當中可能有密碼?,F代以來也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中華民國也是亂世,只存在了38年。中華民國后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
再后來就是唐宋元,我覺得離得越近越沒有太多要說的。唐代輝煌燦爛光耀千古,無數詩人藝術家群星璀璨,宋代也是這樣。詩仙李白,跟濟寧有關。李白在濟寧生活了20多年,他的生活軌跡,他的交游,他的詩作,他的故事,還需要我們繼續發掘,繼續整理和推廣,李白文化也是我們濟寧文化的一張名片,希望有志于此的同志們在這方面努力做出更多的成果。
宋代就說一個蘇軾。蘇軾這個人為官為文、做人從藝,都堪稱楷模,都做到了極致,是千年不世出的一個大才全才,人類文化史上能和蘇軾相比肩的人物寥寥無幾。盡管一輩子也沒得到了不起的重用,盡管一輩子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赴任離任的路上顛沛流離,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偉大,從哪個方面說,都是值得我們敬仰。學習你根本就學不來,我們只能是敬仰。大家平時有時間讀讀蘇東坡,隨便一首詩詞、一篇文章,一個故事,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元代只有97年的歷史,蒙古統治者極其野蠻殘暴,不然也不會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雖然元代有元曲,有元青花,南方也很富庶發達,《馬克波羅游記》講的就是這時候,這主要是宋留下的底子,不是統治者的功勞。
到了明清了。這兩個時代雖然離我們很近,但是學界和社會上對于這兩個朝代的評價反而很不一致,甚至截然對立。這個現象也很值得研究。我多年前看柏楊先生的書,他把明代稱為大黑暗時代,對明代進行了全盤否定?,F在有另外一個觀點,正好反過來,明代不僅不黑暗,反而是一個偉大的朝代。漢劉邦、明朱元璋和我們的開國領袖都是靠底層革命推翻了反動統治,所以都進行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把原來的腐朽的東西,就像耕地一樣全部耕了一遍,然后整個明朝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朱棣燕王掃北,從南京遷都北京以后,天子守邊,親征瓦刺。朱棣時代同時進行了三項偉大的工程,一是修長城,二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從1405年到1430年7下西洋,三是搞了一個偉大的文化工程,編篡《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有七八千種書,是把中國歷史上當時能找到的書全部都集中起來,可惜最后,只留下了幾百種,這是中華文化的重大損失。這三件事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是不可能完成的。
明代前期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峰,號稱遠邁漢唐。但是后期沒落了,主要是由于官僚階層的腐化墮落造成的。一個國家應該警惕官僚階層變成一個利益集團,與國家爭利與人民爭利,這個時候非常危險。
皇帝并不能控制他們。我們都說皇帝一言九鼎,生殺予奪有無限的權利,其實不是這樣的,最起碼在明代不是這樣?;实巯朕k但辦不成的事多了去了,一個大禮議事件爭了二十年,皇帝就是辦不成,大臣們非逼著皇帝管他親爹叫叔,他就認為我得叫他爹,別人說你不能叫爹,你得叫他叔,就這樣爭了二十年。這說明社會思想觀念已經僵化,失去了活力。
官僚集團腐敗無恥葬送了大明江山?;镜拿}絡是這樣的:北邊努爾哈赤造反,國家需要錢去平叛,需要錢就要去收稅,跟誰收稅?官僚集團大部分都是江浙一帶的富商出身,富裕的家庭出現優秀的子女的幾率更高,一兩百年下來,江南的富商子弟大量的進入到了國家的管理層。收稅只能收農業稅,而那些做生意的、那些搞手工業的、搞出口貿易的、那些富可敵國的都不承擔稅收。就只能跟農民收,農民越窮越要收稅,富人越富越不承擔賦稅,國家沒錢怎么辦?就開始裁員,降低運行成本,一個西北的驛丞丟了工作沒有出路,就造反了,就是李自成。這時候除了北方的后金叛亂又多了一個農民起義。官僚利益集團堅決不肯動自己的任何奶酪,最終把帝國給葬送了。他們萬萬也想不到的是滿清入關以后把他們基本上也都屠殺干凈了。
滿清入關以后實行了大屠殺政策。有人做了一個統計,滿族入關以后大約屠殺了兩億中國人。當時中國大概有四億人,殺了一半,無差別的殺,無論男女老少。攻打一個城市,只要有一個人抵抗,城破之后,這個城市的所有男女老少一個不留,甚至有的城市被屠了好幾次。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如果有人抵抗他,殺人還有情可原,戰爭嘛。就說發型,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漢族人都覺得是奇恥大辱,不剃頭就殺人,就采取了恐怖高壓的殘酷政策。
除此之外,大興文字獄。有的人到現在還在歌頌康雍乾盛世,其實文字獄大部分都是在康雍乾時期,就隨便一句什么“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殺,不是殺一個人而是殺一批,殺幾十人上百人。其實清朝統治者也未必就認為你寫的就是反詩,但是就要造成一種高壓恐怖的氣氛,讓讀書人個個噤若寒蟬,誰也不敢亂說亂動。就這樣,清朝統治者鉗制了人民的思想,也造成了一場巨大的文化浩劫,毀掉的書籍不計其數。再加上腐朽的士紳集團和滿族勛貴結合在一起,改造了我們的傳統的理學思想,讓本來就喪失活力的儒家思想進一步腐化沒落。
我們的原來的理學是什么呢?過去的知識分子自幼熟讀圣賢,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形成了所謂的道統。明朝的士大夫、大臣、官僚為什么敢跟皇帝對著干?海瑞直接上書大罵嘉靖皇帝,因為道統高于一切。
但是到了清朝,你看電視劇,清朝的官服袖口都是馬蹄形的。哪怕你位居宰相,你也是皇帝的奴才,沒有任何人格。我們看明朝的電視劇,下級對上級對皇帝稱臣、稱在下、卑職,到清朝不這樣,一律是奴才,紀曉嵐、和紳等和皇帝說話一律自稱奴才。1793年英國特使馬戈爾尼到避暑山莊拜見了乾隆皇帝,因為是單腿下跪還是雙腿下跪,還爭了半天,成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馬戈爾尼拜見完乾隆皇帝以后就從陸路去廣州,他記錄了一路的所見所聞,到處是一片凋敝,破壁殘垣,人們都貧窮、麻木、自私、冷漠。乾隆時期中國的 GDP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號稱天朝上國,其實內部已經腐朽不堪,就差有一個人用指頭一戳,這個大廈就將轟然倒塌。清朝統治者,唯一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就是帶來了比較廣大的疆域,這一點還是要承認的,除此之外,他沒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多少先進的東西,大量都是腐朽的、沒落的、反動的甚至反人類的。
帝國時期的文化,就簡單說這些。
(六)五四以來的文化
最近有一個電視劇比較火,叫《覺醒年代》,我相信很多人看了。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屢遭凌辱、割地賠款,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簽訂了《南京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進北京簽訂了《北京條約》,1894年甲午戰爭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又簽訂了《辛丑條約》。有人統計,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多達一千多個,就像一條條狼狗不斷撕咬著中華民族巨大的身軀,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每個中國人都倍感屈辱。
這個時候,一大批仁人志士開始思考我們哪里出了問題,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各種嘗試,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等等,但是都不成功。洋務運動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為什么失???人家有船,我們沒船,沒船咱買船、造船,咱們的船比他們多咱不就贏了嗎?于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官僚主導的洋務運動,搞得也是有聲有色,搞了現代學堂、電報局、鐵路、造船廠、兵工廠、鋼鐵廠等等一大堆東西。當時我們已經擁有了亞洲噸位最大的鐵甲艦隊,都是從英國、德國買的,我們的船員都到英國去培訓,都是優秀的留學生。但是1894年冬天,在黃海的一場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等于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既然我們有了比他們還大的艦隊,為什么我們又失敗了?經過分析找出問題來了,我們的制度不行,我們的制度有問題,那我們就改制度。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就開始策動光緒皇帝進行變法,號稱戊戌變法,變法進行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滅掉了,譚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遠走日本,戊戌變法也失敗了。中國人又在思考器物不如人改器物,不行,制度不如人改制度,還不行。哪里還有問題?最后又找了個原因,文化不如人,文化不如人咱改文化,這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背景。
五四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是什么呢?大家都看電視了,一大批五四先賢們在屏幕上亮相,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胡適,還有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毛澤東、鄧中夏、張國燾、趙世炎、陳延年等等。我們不是要改文化嗎?具體改哪些東西呢?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文化,打倒他,砸爛孔家店。還有什么?中醫,反中醫,全部用西醫,所有的中醫都是庸醫,都害人騙人。用古文寫文章,不行,改成白話文,書是豎版的,改成橫版的。中國的是方塊字,你看人家是拉丁文,我們將來的文字也要改,廢除中國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我們社會的細胞是家庭,我們長期以來是宗法社會,是家庭為核心的,改,將來我們要把家庭打爛。
五四新文化運動引進了西方科學、民主的理念,促進了中國人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文化基礎。但他們的某些觀點不免過激。其實歷史總是在這樣搖擺當中前進的,不要苛求我們的前人,每個時代包括我們自身在內,也可能不自覺的讓我們的后人認為我們在某一個事件上也有偏差。矯枉難免過正,歷史就是這樣一步步往前走的。
新文化運動中還有一個潮流,就是向日本學習。甲午戰爭我們被日本人打敗了,簽訂了《馬關條款》,賠4億5千萬兩白銀。日本歷史上一直在學習中國,中國非常發達的時候,他還是茹毛飲血、刀耕火種,處于極端落后的狀態,突然有一天把中國打敗了,讓我們受不了。他們為什么能強大起來,因為他們剛剛搞了明治維新,它有先進的東西,于是很多人都去了日本。孫中山、黃興、汪精衛、蔣介石、郭沫若、周恩來、魯迅、秋瑾等一大批革命者都去了日本學習,或者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
有一個現象可能大家沒注意過,我們今天用的很多詞匯都來自日本,科學、真理、共產黨、國民黨、經濟、商業、階級等等,據說有3000多個。如果你不用從日本傳來的詞匯,基本上你任何一篇文章都寫不成,這是文化交融的一個結果。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1915年袁世凱要簽訂賣國21條,1919年又因為北洋政府要把山東權益由德國轉讓給日本而引發?!拔逅摹毙挛幕\動一開始停留在了知識分子的層面,后來“五四”運動發展成為一場全民的愛國民主運動,工人農民都紛紛加入到這場運動中來。1917年“10月革命”一聲炮響給又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和從俄國傳來的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催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工人階級從此走向歷史舞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國革命進入了新紀元。
民國的時候,雖然山河破碎,炮火連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人之中,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但是在學術思想、科學文化方面產生了一批大師,有一本書叫《南渡北歸》,就是描寫了民國大師們的一些掌故和歷史,西南聯大這么窮,這么破,整天聽見警報就趕快跑到防空洞里面去躲避日軍的轟炸,居然那個時候碩果累累、大師云集,這個現象值得研究。
從1921年建黨到新中國成立,經過了28年的革命,我們開創了革命文化,解放以后我們又塑造了社會主義文化,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又產生了改革開放文化。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工作者要與工農兵相結合,強調文藝要堅持政治標準,反映社會生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然后廣大文藝工作者們走向軍隊,走向農村,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好好地學習這個講話。社會主義時期因為剛剛解放,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新時代,當然也催生了大量文化成果,就不再多說了。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是結束了文革以后,廣大知識分子心情舒暢,煥發了創作激情,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同時,港臺的那些文化也都進來了,讓我們耳目一新,當年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到現在依然耳熟能詳,鄧麗君的歌到現在還感覺很好聽,然后80年代以張明敏為代表的那一批歌手,什么四大天王之類的一直長盛不衰。
這個時候西方文化也進來了,不光西方的藝術進來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等都進來了。我個人認為,第一,總體是有益的,第二,哪個國家的經濟強勢,哪個國家的文化一定是強勢,盡管它可能不同步,但是總的趨勢是這樣,我們向歐美開放,引進吸收他們的東西,自然他的東西就影響我們。
在這樣的背景下,八、九十年代,出現了一批公知——公共知識分子?,F在大家正在批判公知,少數公知無視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頑固地認為西方的所有東西都比中國好,盲目跪舔美國,引起了網絡討伐。但是公知也做出了他們當時的貢獻,現在公知里邊依然有頭腦清醒的人。所以對公知這個群體大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有他們產生的土壤,有他們做出的貢獻,也有他們的歷史局限。
(未完待續)
請輸入驗證碼